2020年,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硬、两战赢”,全力克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专班运作,争先创优,推动全市工业经济“V型”反转逐月回升向好,奋力实现“全年胜、满堂红”目标,全市生态工业高质量稳健发展。
一、生产指标逐月回升向好
2020年,全市累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97.2亿元,增长4.5%,增速居全省第7位,实现“全年胜”。其中,12月当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12.6%,创年度当月增速新高,连续四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增长2.4个百分点(全省增长10.2%)。全市累计工业用电量73.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增速居全省第3位。
2020年全省、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分区域看,全市各地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全部实现正增长,实现“满堂红”。其中,缙云县(12.9%)、云和县(8.7%)、莲都区(8.5%)、龙泉市(6.3%)、丽水开发区(4.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缙云县、云和县、莲都区、龙泉市则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4%);遂昌县、庆元县、松阳县、景宁县、青田县分别实现增长4.2%、2.8%、1.6%、1.1%和0.5%。
2019年、2020年各县(市、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对比(%)

从总量规模上看,缙云县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20年6月开始超越青田县,居全市第一。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区域占比依次为:缙云县(17.2%)、丽水开发区(16.1%)、青田(14.1%)、遂昌(11.6%)、松阳(8.8%)、云和(8.2%)、龙泉(6.2%)、莲都(4.6%)、庆元(3.5%)、景宁(1.5%),其中缙云、龙泉、莲都、景宁占比较上年度有所提高,其他县域占比下降。
2019年、2020年各县(市、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对比(%)

二、新兴产业动能引领增强
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5%、7.4%、11.4%,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1、2.9、6.9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8.1%,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10.2%,健康医药制造业增长13.0%,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3.6、5.7、8.5个百分点。从占比来看,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40.3%、29.4%、17.3%,较上年度提高3.66、3.56和-0.6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占比从45.8%下降到44.1%。
分行业结构上看,轻工业、重工业分别增长1.1%和6.3%,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分别增长0.7%和7.2%;35个行业大类中27个行业增加值累计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77.1%。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居前十位的行业实现增加值202.14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8%,同比增长4.1%,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7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6.1%)、通用设备制造业(8.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金属制品业(5.2%)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前十大行业增长情况
行业名称 | 本月 | 单月增速 | 累计 | 累计增速 | 占比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5.23 | 10.3 | 46.60 | 6.0 | 15.68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3.47 | 5.4 | 42.26 | 2.3 | 14.22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3.15 | 27.3 | 24.90 | 8.9 | 8.38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2.40 | 13.7 | 20.96 | 16.1 | 7.05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15 | 9.7 | 20.38 | -4.4 | 6.86 |
金属制品业 | 1.40 | 14.3 | 12.44 | 5.2 | 4.19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47 | 0.6 | 12.16 | 3.6 | 4.09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1.34 | 4.5 | 11.22 | -8.1 | 3.78 |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 1.31 | 26.2 | 11.21 | 3.2 | 3.77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 1.10 | 1.1 | 9.30 | -14.0 | 3.13 |
三、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2020年,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11.5亿元,同比增长8.1%,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6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32.71亿元,同比增长14.84%,软件业务收入15.50亿元,同比增长7.73%。全市73家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83.14亿元,同比增长5.79%,实现工业总产值87.91亿元,同比增长8.14%。
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情况

“三园一基地”数字经济主平台发展较快。2020年1-11月实现营业收入45.09亿元,缴纳税收1.12亿元。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税收1.28亿元,分别增长40.8%、30%。
四、工业企业出口持续回暖
外贸企业出口势头持续转好。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49.18亿元,同比增长0.4%,实现由负转正,居全省第7位,低于全省平均(0.5%)0.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出口144.03亿元,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增长5.0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7.9%,较三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呈现持续向好的良好势头。信心指数不断回升,12月份企业出口订单景气指数为95.6,出口信心指数为92.7,各指数从相对不景气接近微弱不景气状态,其中出口信心指数环比上升了4.5个百分点。
五、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
2020年,全市共有在册市场主体293194户,增幅13.84%;其中,在册企业57075户,增幅13.38%(其中内资企业56600户,增幅13.48%;外资企业475户,增幅1.76%)。全市共新设市场主体64589户,同比增幅14.76%;其中,新设企业11071户,增幅17.85%,增幅连续5个月居全省第一。全年完成“小升规”123家,净升规55家。
全市研发费用增长21.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246.74亿元,同比增长5.6%,高出全部规模以上企业1.1个百分点,占比从2019年的80.6%提高到83%。
企业负担持续减轻。2020年,全市贯彻落实各项企业减负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轻各类负担113.96亿元,创历年力度之最,其中减税、减费、减息、减租“四减”46.87亿元(剔除减支20.87亿元),其他降本减负55.37亿元,取消投标保证金、降低履约保证金缴纳比例等为企业减负11.72亿元。企业减负成效显著。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费用同比下降5.8%,降幅居全省第1位,财务费用同比下降7.7%,为全省唯一下降地区。
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1478.06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总额102.19亿元,同比增长15.5%。亏损企业179家,同比增长9.8%,增速居全省最低;企业亏损率15.6%,低于全省平均2.8个百分点。企业流动资产合计971.38亿元,同比增长19%,居全省第1位。
六、工业投资缓慢回升
2020年,全市工业投资负增长9.4%,分别较一季度、半年和三季度回升了21.7、2.9和4.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负增长12%,技改投资负增长3.9%,全市工业投资总体呈现缓慢回升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