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商事制度改革成效,落实“宽进严管”工作机制,青田县市场监管局以信用建设为切入口,重点抓好涉企信息归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失信联合惩戒和示范单位培育,全力打造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安全有序的优质营商环境。截至2020年,该县累计实有市场主体达36889户,其中企业6883户,同比增长9.2%;个体户28946户,同比增长10.87%。
一是一网归集,绘好信息全景图。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责任,梳理强制公示信息目录,定期开展督查指导,确保相关信息及时归集、准确公示。依托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浙江政务服务网,全面归集注册登记、股权出质、动产抵押、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年报等涉企信息,形成完整的企业信息链,为后续实施风险监测、预警分析、分类监管打好基础。截至2020年,县政府部门共公示各类市场主体登记信息91584户,股权出质信息22户,动产抵押信息35户,商标注册信息356户,抽查检查信息376户,司法协助信息206户,行政许可信息83户,行政处罚信息434户,简易注销信息164条。
二是分级分类,提升监管靶向性。对餐饮服务提供者、涉药单位、电梯维保单位等重点监管对象,先行推行“风险分析、量化评价、动态管理”的分级分类监管,根据上年度信用监管档案确定巡查检查频次,实现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隐患的分级管控。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登记A级单位11家、B级单位232家、C级单位1113家;2019年度,共评定A级医疗机构136家、B级57家、C级2家,A级药品经营企业70家、B级11家、D级1家,A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3家、B级4家、C级1家,A级电梯维保单位13家、B级11家。巧借“互联网+监管”东风,在全县28个执法部门中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减少“任性执法”和监管盲区。2020年,全县共设置双随机监管任务493个、双随机抽查事项201项,其中联合抽查任务112个,关联信用规则应用任务474个;共开展各类执法检查11093户次,掌上执法检查率、双随机事项覆盖率和抽查任务完成率均达到100%。
三是多方联动,织密失信惩戒网。建立经营异常企业名录库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库,加强与金融机构、统战部、乡镇(街道)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协作,对失信企业在投融资、荣誉评定、“两直”补助资金兑付等方面予以限制。截至12月,已将1759家企业、农专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8315家个体户标注为经营异常状态,217家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实施食安金融联手信用工程,增进与农业、水利、林业、人行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互通,2020年共采集5032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信息,发出惩戒告知书78份,警示约谈78家。推行餐饮服务“红黑榜”计分管理制度,对核查中发现餐饮服务经营单位、单位食堂违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及操作规范的行为,采取评价扣分与行政处罚双线并行处理,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政府门户网站、侨报等多种平台予以晾晒,借力社会监督力量倒逼诚信规范经营。目前已发布“红黑榜”8期,曝光黑榜单位15家。
四是示范引领,弘扬诚信正能量。结合小微企业帮扶、三服务走访等工作,筛选一批生产规模达标、社会认可度高、有提升意愿的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引导参与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创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等活动,形成典型示范效应,加速实现从“信用资产”到“经济红利”的转化。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培育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6家、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4家,AAA级“守合同重信用”公示企业7家、AA级16家、A级15家。根据农贸市场经营户在诚信、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开展“星级文明经营户”评比工作,在收取下一年度租金时分别给予1星2%、2星4%、3星6%、4星8%、5星10%的减免优惠。2013年以来,累计为星级经营户减免租金近51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