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金额创历史新高
---全市争创2022年省级专项资金情况分析
近日,省财政厅、省经信厅联合下达2022年省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我市共获得12161万元,创历史新高。
一、总体情况
2022年省下达工业与信息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的总额19.20亿元,其中我市共12161万元,占资金总额的6.3%(我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为1.8%);总额中26个山区县共获得3.62亿元,我市占33.7%(我市9县市工业增加值占26个山区县为23.6%)。专项资金分别补助以下领域: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2500万元、生产制造方式转型项目补助5900万元、绿色化改造项目2620万元、首台套类464万元、省督查激励500万元、其他177万元。
一是分地区比较(宁波除外)。我市与兄弟市差距呈现缩小态势。全省按资金总量可分为4档,我市处于第3档,第一档为杭州3.84亿元;第二档2个市,湖州2.95亿元、嘉兴2.65亿元;第三档6个市,分别是绍兴1.83亿元、金华1.74亿元、台州1.71亿元、温州1.50亿元、衢州1.40亿元、丽水1.22亿元;第四档舟山3085万元。
二是分县域比较。9个县(市、区)争创省专项资金成效差距较大。2个单位总量超过2000万元,分别是市本级(含开发区和莲都区)3703万元、缙云2855.9万元;2个单位超过1000万元,分别是遂昌1742万元、龙泉1314万元;其他分别是景宁878万元、青田837.3万元、松阳650.8万元、庆元180万元、云和0。
三是与往年比较。2022年争创资金总量和占全省比重均创出历史新高。近5年全市累计获得省工业与信息化财政专项资金3.07亿元,占省资金总量的4.5%。分别是2018年4365万元,占比全省5.0%;2019年3472.9万元,占比全省2.8%;2020年7823万元,占比全省5.6%;2021年2872.4万元,占比全省2.0%;2022年1.21亿元,占比全省6.3%。
二、趋势分析
一是省厅对丽支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项目质量提升明显,特别是开发区半导体全链条、丽缙园区的一批优质项目落地,为丽水争创省级专项资金扶持创造了条件。通过常态化赴省厅沟通,密集邀请省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到丽水调研,得到了省厅的充分肯定。
二是资金安排明显向26县倾斜。省26县政策出来后,省厅今年的资金安排中分配给26县的明显增加,近三年,总量分别为2020年2.08亿元,2021年1.72亿元,2022年3.62亿元。
三是部分新增项目对我市相对有利。2020年新增的产业链协同创新、2022年新增的制造方式转型(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等,对山区县的投资额标准降低50%入围评审,给予了我市部分规模较小但具备技术、产品等优势的小微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
四是全市争取省级项目资金氛围逐步浓厚。2021年以来,我市对近五年争取工业与信息化专项资金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基本形成了“摸清下情做好项目库储备,吃透上情积极组织政策培训,加强沟通积极争取省厅支持,加强考核全面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有效发挥全市上下争创省级专项资金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申报整体质量有待提高。从各地申报情况看,全市申报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8个,入围3个,入围率37.5%;申报生产方式转型项目44个,入围19个,入围率43.2%;市本级申报首台套5项,入围0个。
二是项目层次不高与项目储备不足。从申报情况看,去年全市共申报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计划31个,经省经信厅评审后入围8个,最终仅有3个获得资金,项目的技术水平、投资规模等都与全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在生产方式转型项目申报中,由于缺乏项目储备,松阳、云和、庆元仅能达到申报家数的底线,最终没有获得资金补助。
三是省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条件对我市不利。从扶持方向上,省级专项重点支持“415产业”,而我市以传统产业为主,钢铁、阀门、合成革等领域项目难以申报入围。而首台套装备应用奖励仅限申报数控机床和新能源汽车两条产业链的装备,且用户一次购置要1000万元以上,我市基本没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另外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等门槛较高,未来几年均难以出现合适的申请对象。
四是部分政策资金使用绩效不高。从近年省通报情况看,市本级软件新动能培育、青田县鞋服行业产品升级改造、缙云县机床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松阳县工业节能与绿色制造、云和县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等试点专项使用率较低,兑现不快等问题。
四、下一步措施
一要抓紧项目资金的拨付兑现工作。根据通知要求,对于有明确支持对象及金额的原则上自收到通知30日内拨付到项目承担企业,其他资金30日内明确资金使用方案,9月底前完成项目资金拨付,市县经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抓紧项目资金的分配下达和验收工作。
二要抓紧开展全市新一年项目计划储备工作。汇总上年度经信系统申报各类示范试点文件,形成申报政策汇编,全面开展项目储备排摸工作,提高项目争取的主动性。适时组织经信系统争创省工业与信息化专项资金专题培训,传达竞争性资金扶持方向、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监管方式等,积极发动企业争取列入省级试点示范,尽全力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帮扶企业发展。
三要狠抓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全面开展近年来省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自查工作,对各地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通报、督查,对存在长期滞留专项未用的县(市、区)开展约谈,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下达。
四要加强与省级部门的沟通协调。要及时总结各地项目建设成效,特别是产业链重大项目招引情况,积极申报梳理典型案例,畅通省、市、县信息通道,争取省级关注。同时,要主动对接省经信厅,邀请相关专家来丽指导,争取省厅在项目计划目录编制等前期工作中给予关注,为后期竞争性分配资金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