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缙云特钢产业整合重组的思考
丽水市经信局课题调研组
钢铁行业是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在当前经济环境和产业政策下,促进产业整合提升是大方向、总基调。缙云是我市的工业大县,特钢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为此,课题组深入缙云特钢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当前宏观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认为缙云特钢只有走整合重组的道路才能实现凤凰涅槃,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产业发展行稳致远,从而对全市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提供借鉴。
一、缙云特钢产业基本情况
(一)缙云特钢产业现状。
缙云特钢主要产品为工模具钢和高速工具钢,其发展主要得益于缙云壶镇的废钢材料市场,由于成本优势、工艺技术升级以及周边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发展规模迅速壮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目前,缙云县现有特钢冶炼企业11家(壶镇10家、舒洪1家),电炉总公称容量137吨,备案总产能23.05万吨,除浙江山雁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外(仅有备案,已停产),其余10家均有备案、环评、能评等相关审批手续并正常生产经营。据统计,2021年,除正达新材料、奕鼎新材料外的其中8家缙云特钢冶炼企业从业人员共计1202人,年销售额达到了11.27亿,纳税约6943万元。
随着上游产能的扩大,促进了一批特钢产业下游企业的集聚发展。据统计,仅壶镇特钢深加工企业就有70多家,包括高速钢园锯片40多家、木工刀具10家、生产空调舰艇船舶叶片3家、异型材丝攻搓丝板3家、双金属带锯条加工与销售18家等。另外,壶镇还是全国闻名的工模具、废旧合金返回料集散地。
缙云特钢行业主要产品有高端轧辊、金属圆锯片、热作冷作挤压模具、各类工刃具、高速钢轧制板材型材等,其中高速钢锯片已经占有国内市场的90%以上,占全球的50%以上。部分产品已达国内顶尖水平,出口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形成进口替代优势,比重快速上升。高品质金属材料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也是缙云最有机会打造成百亿精密制造产业的中流砥柱。
(二)缙云特钢产业存在的不足。
1.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缺乏支撑。从上游看,缙云特钢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土地利用率低,缺乏能够带动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无法形成真正的集群效益。10家生产企业规模不及国内一家中型特钢企。从下游看,企业数量虽有一定规模,在细分市场上占据一定规模,但整体上企业规模很小,且多数企业主要产品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当地企业间产品高度重合,内卷严重,恶性的价格竞争成为其主要竞争方式,制约了本地特钢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核心竞争力缺乏支撑。
2.生产工艺、设备水平不足,产品质量有待提升。部分企业生产设备落后,比如冶炼和轧制的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工序间匹配性不足,限制性环节较多,安全、环保压力大,能原利用率较低、生产效率较低。根据工信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修订)》,高合金钢电炉公称容量要大于10吨,目前除浙江宇星有一只15吨电弧炉外,其它皆未达到规定要求,与国家规定的特钢冶炼必须使用电弧炉和合金炉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生产工艺、设备水平不足进一步制约产品质量的提高,高品质特钢的本地供给率较低,深加工企业以外购置优质原材料为主。
3.科技人才欠缺、研发能力薄弱,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不足。目前,特钢行业大部分企业建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但是由于高端科技人才缺乏以及研发检测手段欠缺,尚没有一家企业取得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拥有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合法地使用中频炉进行研发和试生产的条件之一,缙云特钢企业生产的少数产品的质量问题大多停留在表面定性认识,定量化、可视化的基础研究薄弱,冶炼、连铸、轧制、热处理等技术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有较大差距,已多年没有承接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
二、缙云特钢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特钢产业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特钢总产量近2亿吨,发达国家约1亿吨,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增长较快,市场份额持续增长。随着特钢生产工艺技术发展日趋完善,炉外精炼、连铸技术将得到普遍应用,电炉或转炉与炉外精炼相配套将成为特殊钢生产的主流工艺,特殊钢连铸技术将更加成熟,模铸主要满足部分高合金钢种或大规格特殊钢材坯料的需要。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将成为特殊钢企业创品牌和实现盈利的有效途径。
从行业看,未来特钢行业将会形成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品牌突出、绿色低碳、经济效益好、综合竞争力强的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特钢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工信部在《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小批量、多品种关键钢材,增强高端钢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品种和质量提档升级。特殊钢企业将呈专业化、差异化发展趋势,主要向三类企业发展:第一类为高端高档特殊钢和特种合金企业(以耐高温、耐蚀、精密为主);第二类为量大面广的中低合金钢产品(如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等)为主的特殊钢企业;第三类为以生产优质合金结构钢、碳结构钢类产品为主的企业。
从国内看,国家产业政策鼓励钢铁冶炼项目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实际上我国特钢企业近百家仅有中信泰富特钢、西宁特钢等不足10家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百万吨,最大的14家特钢企业总产量仅占全国产量40%,产业集中度低。而特钢产业发达的日本、德国等国家的4-5家特钢企业产量全国占比就超过50%。所以,可预见未来几年国内钢铁行业仍将延续“十三五”时期兼并重组的浪潮,钢铁行业、特钢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必将加速推进。
(二)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
总体上,我国市场对特钢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的需求较大,目前仍有较大市场空缺,但整体上全球特钢产能过剩,中国市场将成为国外竞争对手抢夺的目标,国内特钢企业面临着国外高端特优钢产品的市场冲击和挑战。
1.产业政策持续紧缩。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曾多次提出鼓励钢铁行业整合提升,特钢产业要通过实施“专业化整合”。《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决遏制钢铁冶炼项目盲目建设,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项目备案、能评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钢铁产能置换办法也进一步提高了减量置换比例,提高了新建项目的难度。因此,未来特钢等钢铁产业发展除了需要产能、排污、能耗等指标外,可能还将约束产量、碳排放等指标,这将进一步提高新建该类项目的基础成本。缙云特钢产业要发展壮大,亟需借助现有政策倒逼机制完成对现有特钢企业冶炼要素的整合重组(包括批复产能、能源设施和生产设备等),整合形成一家年产能超20-30万吨、工艺设备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修订)》的特钢冶炼企业,实现规模效应和产能达标。
2.产品升级大势所趋。根据中经企研咨询公司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研究,当一国钢铁需求量基本达到饱和后,其特殊钢的需求量将出现大幅上升。在市场需求和高端特钢产品扶持政策的双重助力下,我国特殊钢行业发展有望进一步加速,这也是缙云特钢产业发展需要把握的重要机会。但是,特钢产品市场需求大并不意味着低端产品、低效企业有机会,反之“低、小、散”型钢铁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会越来越低,生存和发展空间也会被进一步压缩。产业政策以及市场对特钢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能耗和环境要求也更加严格。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钢铁产品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就钢材产业而言,高性能、高品质、高技术的高端钢材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钢铁企业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是必由之路。所以缙云特钢产业想发展好必须通过整合提升,努力达到市场对高端优质特钢材料的技术和质量需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相关政策要求,才能在我国巨大的特钢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3.生产成本刚性增长持续压缩生存空间。当下,陆续出台的产业政策倒逼“低、小、散”特钢企业转型升级,巨大的特钢产品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发展。在挑战和机遇面前,缙云特钢产业想要继续发展,只有通过整合提升,集合多方力量才能实现凤凰涅槃,才有更大的成功机会。一方面整合重组后的缙云特钢产业更集聚,更符合国家推动特钢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行业发展将更有秩序,避免了本地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整合提升后的缙云特钢产业规模更大更集中,集合原来的多家企业力量,有更强大的资金资本去加大技术投入、人才招引、设备更新和产品升级,进而提高企业的研发技术水平和特钢产品质量,能够生产出符合下游高附加值产品企业要求的高质量原材料,有机会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进一步加大在华东片区乃至全国的特钢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机会在高附加值特钢产品的上游供应商中有立足之地。
三、推动缙云特钢产业整合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缙云特钢产业整合重组,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推进缙云特钢整合重组,一方面要按照先进工艺装备水平建设要求,推动企业硬资本的整合,包括生产设备、厂区厂房和其他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的软实力整合,包括产业发展资金、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科技人才等。此外,缙云特钢企业要牢牢把握行业自律规范条件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团体标准中技术指标,以建成的研发平台为基础,围绕新产品、新技术和下游客户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品持续优化。并且要争取扶持政策倾斜,在平衡好资源、生态等多重因素的情况下,适度提升特钢产业规模,建设一批“专、精、特、新”且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的特钢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集群和规模效益,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凝聚缙云特钢产品竞争合力。
(二)推动缙云特钢产业工艺技术和产品结构优化,走高端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整合后的缙云特钢产业,一是要对标未来特钢产业的发展格局,高标准、高要求、高规格、高定位谋划发展方向,积极整合生产要素和生产动能,要注重长、短流程生产的平衡,充分利用缙云及周边地区较为充足的废钢资源,在产能置换前提下适当、逐步发展电弧炼钢,优化生产流程工艺,形成“长”“短’相兼、布局合理、有竞争力可持续的发展局面。二是要紧跟国家发展趋势,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和国际国内市场需要,加速推进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改造升级,提升制造水平,加强对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强度、高性能、高端化特殊钢材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自身关键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要强化品牌建设,树立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区域号召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三)推动缙云特钢产业技术能力提升,走技术创新发展道路。科技创新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缙云特钢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较落后,专业人才紧缺。因此,特钢企业要加速整合过程,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主要从5个方面的着手:一是围绕特钢产业搭建综合性研发检测平台,鼓励企业加大R&D经费投入,加大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研究院的合作,完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试点的申报;二是加快制定创新激励和人才新政和,对承担国家、省、市研发任务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通过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高层次技术人员的招引力度;三是支持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产学研特点和优势,通过技术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相关行业间的协作,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四是通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提升研发生产和服务水平,提升缙云特钢上下游产业链整体水平,做好做足技术准备和产品储备;五是构建特钢产业智能制造基础体系,逐步推进智能制造、智慧管控一体化进程,推进特钢产业未来工厂建设,提高产品研发、生产、检测、投用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四)推动缙云特钢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走生态化绿色化发展道路。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强调要依法依规淘汰高耗落后产能,指出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缙云特钢产业应重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并采取行动。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开发高质量、高强度、高性能、长寿命的特钢绿色设计产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发展道路,建设绿色工厂;二是要抢抓钢铁行业“碳达峰”的节点,摸清碳排放家底,构建特钢产业低碳发展评价体系,结合中长期发展形势研判碳需求和降碳空间,并充分利用丽水本地碳排放指标优势,科学合理争取碳排放指标;三是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力度,引入特钢产业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探索低碳冶炼,提升降碳工艺装备水平,提升能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切实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调研组成员:应自力、巫灵芳、虞四兵(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