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坚定实施人才科教强市战略,推进“十子连珠”科创平台与产业平台协同布局建设,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历史性突破50万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实现倍数增长,主要人才科创指标跻身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前列,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
丽水多年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实现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保持全省第一,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5年位居全省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我们将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高规格组建市生态文明委员会,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拓宽“两山”双向转化通道,全面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努力打造享誉全国的绿色发展标杆地、秀山丽水活力城。一是坚决守护绿水青山。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实施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行动,创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为发展质优、绿色的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加良好条件。二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开展生态良好型城市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引导全产业链系统降碳,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三是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好山好水好空气等生态优势,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产业化实现路径,发展新型储能、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华东绿色能源基地。持续画好“山水画”、念好“山字经”,打响“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泉”等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生产力。
聚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革命老区向新而行的最优环境
这些年,我们坚持打开“脑门”谋改革,走出“山门”谋发展,对内实施跨山统筹市域一体化等关键改革,重塑生产力格局、激活内生发展潜能,对外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丽水流动聚集,形成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开放的命题。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好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持续营造最优发展环境。一方面,以深化改革营造最优创业生态。以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入践行“企业家夸,才是真的夸”理念,打造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发展的增值服务链,协同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落实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举措,健全助企10件实事机制和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营造企业家站C位、当主角、做英雄的浓厚氛围,努力使丽水成为最好创业的地方,厚植新质生产力成长“沃土”。另一方面,以扩大开放导入优质生产要素。丽水所处的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这是丽水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大的“地利”。我们将更加主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接轨上海,深化紧密型合作,探索“科技研发在外、产业孵化在丽”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让更多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在丽水集聚配置、催生产业、驱动发展。丽水与毗邻的浙南闽北区域城市同属山区、生态地区、革命老区,我们将发挥地缘相连、业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主动参与和推动跨区域协同合作,携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共同富裕,打造浙南闽北省际边界协同发展先行区。丽水是著名侨乡,我们将以侨为“桥”,不断畅通华侨要素回流渠道,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促进“丽水人经济”与“丽水经济”融合发展。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10月14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