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信信息
打造高能级工业平台,推进经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31 08:52     访问统计:    信息来源:丽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丽水自90年代初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30年来,全市已经形成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1个省级高新区,产业平台实现了“从0到1”的探索、壮大、提质等阶段,成为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主力军。然而,面对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需要,产业平台如何实现“从1到2”的跃升,值得研究与探讨。

一、丽水市产业平台发展历程

1993年,丽水经济开发区、青田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市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自此丽水产业平台的探索道路开启。2003年,撤地设市不久,市委确立“工业强市”战略并提出工业园区是主战场。2006年,丽水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全省首个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2012年,丽水成为全国首批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破解了山区县发展产业的空间困境,平台面积实现量的扩展。2014年,丽水经济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晋升国家级经开区,成为丽水第1家、浙江省第21家国家级开发区。2020年,全市生态工业发展大会接续开启平台“二次创业”新篇章,紧扣“整合、转型、赋能、开放、改制”十字方针,推动平台向高能级跃升。2021年,印发《丽水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对全市12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68个乡镇工业功能区进行整合提升,进一步理顺平台管理机制。2022年,全市工业园区全部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23年,丽缙高新区获批成为全市首家省级高新区。2023年,市政府部署实施平台提质“双十”行动,推动十大生态产业平台与十大科创开放平台互促共进、提能升级,进一步做好平台“二次创业”的后半篇文章。

二、全市产业平台发展现状

(一)从小到大,形成“9+1+1”工业平台格局。

截至2023年,全市已经形成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1个省级高新区的产业平台格局,产业平台贡献了全市86%的规上工业产值、71%的税收收入、78%的进出口总额和97%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就单个产业平台发展情况来看,有七个平台突破百亿,其中丽水经开区已突破400亿,青田突破300亿,缙云(含丽缙园)、遂昌、松阳突破200亿,云和、龙泉突破100亿。规划面积从2011年的56平方公里扩展到242.68平方公里,已累计开发工业用地11.4万亩。规上工业产值由2011年的93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894.78亿元。

(二)从散到聚,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撤地设市之初,全市工业产业存在“散、小、杂”等特征,规上295家企业涉及了31个行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产业平台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2018年以来,丽水市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打造精密制造、时尚产业、半导体全链条、健康医药、数字经济等五大产业集群,构建了以“链长制”为牵引,“产业、科技、人才、政策、服务”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推进平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17条特色产业链规上工业产值由2021年的1189.0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348.6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3%,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70.53%。特别是丽水经开区半导体产业链“无中生有”,2023年实现产值56.6亿元,增速达55.4%;缙云机械装备产业链、青田全球特种钢(特种新材料)产业链、松阳不锈钢管产业链、遂昌金属制品产业链、开发区时尚革业产业链等5条产业链规上工业产值超百亿。

(三)从少到多,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引导鼓励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截止2023年,平台内有规上工业企业1480家,其中亿元以上产值企业35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2023年新增发明专利154项,累计达到1419项;高新技术企业787家,比2020年翻了近一倍,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41家。

(四)从无到有,平台基础配套逐渐完善。

按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规划体系也愈发成熟。特别是针对园区供气、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等方面,各产业平台的投入在逐年增加。目前全市建成投运天然气长输管道3条,分别是金丽温天然气管道、天然气“县县通”工程丽水-龙游一期(丽水-遂昌线)和云和-龙泉线,总投资约57亿,管线总长约313.5公里,沿线设10座站场、12座阀室,除景宁县、庆元县暂采用LNG供气外,全市实现了天然气“县县通”。2023年,全市产业平台基础设施投资额达160.27亿元,比2020年增加了60.1亿元。

三、平台发展亟需破解的问题

(一)土地要素将会制约平台发展。近年来各平台持续推进“二次创业”,加快低效企业腾笼换鸟和新空间拓展,有效支撑了招商项目落地和企业扩建需求。但我市年出让工业用地总量仍然偏少,目前各平台可供工业用地不到万亩,且连片规模用地较少,支撑重大项目落地的空间捉襟见肘。

(二)产业平台能级有待提升。从全国和全省看,我市在平台能级方面差距仍然巨大。从全省来看,浙江省有国家经开发区22个,省级经开区75个,国家级高新区8个,省级高新区14个,而丽水现有国家经开区只有1个,省级开发区9个,省级高新区1个,而国家级高新区目前还没有,另外丽水产业平台经济体量相对较弱,例如丽水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79.5亿元)仅为金华经开区(134.77亿元)、嘉兴经开区(173.91亿元)的一半左右,只有衢州智造新城(339.7亿元)的四分之一。

(三)产业链协同较差。面对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新要求,我市平台主导产业集聚度不强,产业链培育不够充分,产业“散装”问题比较突出,产业集群规模总体偏小。目前全市17条特色产业链仅有5条规上产值超过100亿元。

四、发达地区成功案例借鉴

我们通过选取省内一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及省外一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其优秀做法,提炼我市经济开发区学习借鉴的经验做法。

(一)嘉兴经开区:“寸土”生“寸金”。

2023年,嘉兴经开区225家规上工业亩均税收41.3万元/亩,提前达到嘉兴市2027年亩均税收40万元以上目标。嘉兴经开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下,实现“寸土”生“寸金”,特别值得我们本市经开区学习借鉴。一是把亩均论英雄改革落到实处。自2012年起,就率先开展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现已升级到5.0版本。如:嘉兴经开区在工业企业绩效评价中将租赁企业评价结果与房东企业评价结果联挂,以此督促房东企业入驻亩均效益好的优质项目。二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嘉兴经开区围绕“数字赋能”和“节能降碳”两个赛道,加快实施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化”改造,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完成率100%、绿色化改造完成率100%,“两化”改造拉动投资17.5亿元,完成率117%。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嘉兴经开区与嘉兴学院全面开展合作,联合建立嘉兴学院—智慧产业创新园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探索“3+1”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校内学习3年,园区内柔性学习1年),定期为园区内企业输送人才,同时结合园区产业开展前沿技术的攻坚,不断为产业注入“活水”。

(二)苏州工业园区:连续8年“霸榜”全国经开区综合第一名。

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公示,苏州工业园区排名第一,实现“八连冠”。苏州工业园区始建于1994年,开发建设30年来,初步探索了一条开放与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发展道路。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率先引入总规划师制度,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坚持“产城融合”,实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直至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才再次规划,提出“一主两副”新格局。二是创新平台、人才集聚。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引进中外名校33所,集聚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等科研院所15家,建成苏州实验室、姑苏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创新平台;累计集聚中外院士团队78个,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46人,为产业的发展不断提供“源水”。三是明确开放“主基调”。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持续优化开放布局、拓展开放空间、丰富开放内涵、提升开放能级。通过拨款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支持重大科技招商项目落地,截至目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集聚外商投资项目5100多个,10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74个。

五、产业平台提能升级的意见建议

(一)目标定位。

各产业平台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奋发姿态,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奋勇向前,到2027年,全市十大产业平台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700亿、到2030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300亿的目标。

(二)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的意见建议。

1.抓项目,迭代产业升级。

坚持“工业强市”方向不动摇,以“链长制”为牵引,全力打造1—2个千亿级主导产业和若干个百亿级特色产业。一是围绕打造“1315”特色产业链,各平台按照“龙头项目-产业组链-现代集群-未来基地”的基本框架,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推进原有特色产业集群转型提质发展;精准实施主导产业和产业链的全链条招商,注重盯引基于比较生态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二是做大做强优质企业。出台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库,聚焦产业链内综合实力强、创新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形成“一企一清单”工作台账,聚力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链主”企业。

2.抓招商,推动项目投产达效。

坚持“双招双引”这一战略性先导工程不动摇,建立健全研究决策机制,优化专业化队伍,全力推进招大引强。一是聚焦“大好高”项目。瞄准特色半导体、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等发展赛道,充分运用以商招商、应用场景招商、载体平台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优质项目。二是强化项目的闭环管理。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在土地出让、新企业注册、项目赋码及备案等方面提前介入,进一步加快项目落地时效。根据《制造业招商项目闭环管理预警规则3.0版》,进一步完善项目闭环管理预警退出机制,推动项目资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产。三是深化重大产业项目“跨山统筹”招引落地机制,加强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的统筹调配,优先保障产业链重大项目的要素需求。

3.抓创新,实现平台能级提升。

以教科人融合集成改革为契机,推动产业平台“产创融合”、“产教融合”、“产才融合”,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资金链全面赋能平台能级提升。一是推进产创融合。围绕“一平台一链”建立市县联动技术攻关机制,开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鼓励跨层级跨区域联合申报科技项目。探索建立实体化研究院“组团赛马”机制,围绕产业技术需求统一发布项目清单。二是推进产教融合。推进省内外高校、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技成果市场化转换,通过“赋予所有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实现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探索在缙云县试点建设清洁能源长时存储与综合利用中试基地,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中试、检测服务。三是推进产才融合。在丽水学院、浙大-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杭电丽水研究院试点“团队式”引进产业人才,服务本地产业。探索人才落户在高校院所、科研在科创平台、转化在企业一线模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新聘人员服务产业机制。积极推广青田“政聘企用”、丽水经开区国企编引才等创新做法引进高校毕业生。

4.抓改革,争创国家高新区。

以申创国家高新区为牵引,推动产业平台体制机制改革。一是落实发展空间拓展重塑推进机制。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为契机,以缙云核心区为主体,整合遂昌、松阳、龙泉等开发区,优化完善“一区多园”创建方案,探索国家高新区“一园多区”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市区工业平台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谋划实施千亿级工业平台计划,以做大做强市区产业能级为主攻方向,推动丽水经开区与莲都经开区、丽景民族工业园、青田腊西区块的协同联动,实现市区产业规划统筹、项目布局统筹、土地资源要素统筹、产业发展政策统筹、企业效益综合评价等市区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打造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三是理顺平台与属地政府职能关系,根据不同能级采取相应管理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实行“政区合一”或“政区分离、各负其责”模式,形成职能边界清晰又相互协调的合作机制。

5.抓服务,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以营商环境提升为重要抓手,推动增值化服务,真正让企业家“当主角、站C位、做英雄”。一是提效企业服务,深化“丽即兑”“立即办”流程,努力实现“一次不用跑”。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建设邻里中心、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物流仓储中心、人才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建设,全方位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产城融合区。三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抓住专项债、国开行等资金支持,建设一批标准厂房,推广缙云“先租后供”的招商模式;谋划一批可拓展区块(比如丽水经开区的腊西区块),动态保持8000-10000亩可供用地,加快新空间的拓展速度,实现“地等项目”。

    

    

    

    

  
【推荐】 【打印】 【关闭】